夏寧
你是“社恐”還是“社?!保只蚴恰吧缋洹??
以上的三種標簽并不只是由個人性格所決定的,“社恐”也有可能是焦慮癥的一種,這是一種常見的焦慮障礙,特征是在社交或公眾場合過度害怕被他人審視、感到尷尬或是蒙羞,導致顯著的不適。聽起來是否又讓人更加感到焦慮了?別擔心,辦法總比問題多。格致出版社出版的《“600號”療愈手冊:告別焦慮》這本書正是致力于做一些基礎的焦慮癥知識科普,在這個容易焦慮的世界中,幫助大家找到脫離焦慮的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2019年全球約有3億人患有焦慮障礙,約占全球人口的4%。焦慮還分很多種,有醫學臨床意義上的焦慮癥,還有許多社會文化意義范疇的焦慮:體重焦慮、年齡焦慮、容貌焦慮、教育焦慮、升學焦慮等。并且,焦慮也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才有的新生事物。早在秦漢時期,人們就對焦慮有了一定的認識,在中醫里歸結為“情志病”。中國古代對焦慮的研究從未止步,例如晉朝王叔和的《脈經》、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以及北宋王懷隱的《太平圣惠方》等都有提及。古人認為,七情中與焦慮相關的情緒是“憂、恐、驚”。基于如此之久的研究基礎和歷程,目前中醫學對焦慮障礙的治療已經具備豐富的經驗和有效的手段。
本書開篇就梳理了焦慮的簡短歷史,以及告訴人們焦慮障礙癥是可以治療的,人們對此并不是知之甚少。更重要的,讀此書最大的感受便是作者想要傳遞給人們一種正確認識和對待焦慮的態度:焦慮并不可怕,人們可以認知、正視并克服它。
焦慮并不是完全負面的,所以無需過分憂心。具體來說,焦慮是人類進化過程中自然進化出來的一種反應,人們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了焦慮情緒,不僅有利于保護自己的身體,且是保護身體的有用措施。如果一個人過于鈍感,缺乏焦慮的情緒體驗,在原始社會大概率可是無法生存下來的。當然,作者也指出,這是一種原始的焦慮,這種焦慮具有自然屬性。而現代的焦慮情緒則帶有更強的社會化,更多是對社會環境、未來的一種不確定性的反應,例如社交焦慮。同時,還有一種“對焦慮的焦慮”,就是一個人害怕自己有焦慮癥,從而產生了焦慮,聽起來有點拗口,但其實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有時可能總在擔心一個可能不存在的東西。所以,近年來的神經生物學不斷研究發現,“不確定性”會激活大腦中的“焦慮回路”,焦慮障礙患者的杏仁核往往對不確定性非常敏感。此類研究料對治療焦慮障礙作用非常大,可以對癥下藥。
現代的焦慮除了社會屬性以外,書中也談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即焦慮也有“文化屬性”,具體來說就是文化認同。這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很多家長熱衷的“雞娃”,家長們時常會覺得“為什么別人家孩子比我們家的優秀”,然后打開社交軟件便是撲面而來的海量信息和教育方法,家長此時可能更加焦慮了。這其實就是一種隱性的認同意識,即認為自己孩子可能不是一個優秀之人的感受,從而帶來了一種教育與升學焦慮。怎么破?書中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雖然社會和文化環境會對焦慮產生影響,而個體能做的就是了解、調整和適應,最終讓內心保持一種靈活性,讓內在的環境與外在的環境之間達到平衡。
另外,焦慮也同個人性格有關,這一點倒是符合大多數人的慣常認識。心理學家認為,外傾性較弱、開放性差、宜人性低、責任性強和神經質強的人更容易出現焦慮。這類人對壓力比較敏感,發生焦慮障礙的可能性會升高,一部分人會發生彈性改變及時適應壓力,另一部分人則不能,無法將焦慮限定在一定范圍內。這種容易產生焦慮的人在研究領域被稱作“焦慮素質者”,“焦慮素質者”之所以比其他人更容易焦慮,也可能是因為過去的焦慮曾經對其產生過積極的影響,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焦慮強化了記憶、印象深刻,再次面臨類似境地時就更容易焦慮了。
作者也總結道,“好的焦慮”即正常焦慮,是人類進化帶來的天賦和結果,無需擔心,它時刻提醒著我們注意安全,對保護我們發揮了預警功能?!皦牡慕箲]”則是高強度和高頻率的,總是表現為徒勞無功的煩躁不安,甚至不同程度的抑郁等。并且,焦慮不僅是進化過程中、文化和社會化中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它也同一些生物學因素有關,例如遺傳、神經機能、亞健康相關。但是,別怕,只要焦慮處于正常閾值內就不用過分擔心,甚至可以自己通過一些方法緩解:
首先,認識到“它”(焦慮)來臨之時,先讓情緒“暫停”,別讓焦慮繼續蔓延。第二,則是分析為什么會焦慮,具體分析的步驟是:生理方面,可以肌肉放松、調整呼吸、緩解情緒;認知方面,冷靜分析、合理總結;行為方面,則是制定計劃,行動勝過憑空琢磨。當然,這是正常閾值內的焦慮的應對方法,正常閾值外的焦慮,如果個體無法克服,則也要大膽求助于專業人士和醫生,書中后半部分也列舉了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病例,最后都得到了有效治療。
焦慮與人類進化和社會化如影隨形,作為一本面向公眾的科普類書籍,本書很好地緩解了讀者對焦慮的焦慮——方法無他,唯有正面焦慮、才能告別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