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的意大利宮廷流行什么?答案可能讓你意想不到:是“中國風”!從瓷器上的仿東方繪制的花鳥,到室內裝飾的中式漆藝,再到家具、紡織品、園林設計……這股來自遙遠東方的雅致風潮,曾席卷都靈王宮的每一個角落。現在,不必穿越,無需遠行,在廣州就能一睹當年歐洲“頂流”王室——薩沃伊王朝的“中國風”生活現場。
為紀念中意建交55周年,7月15日,廣東省博物館聯合意大利都靈博物館基金會、都靈夫人宮古代藝術博物館等機構,舉辦了“典雅之冠:18世紀意大利薩沃伊王朝的宮廷生活與藝術”暑期特展。展期將延續至10月19日。
本次展覽匯集了166件/套意大利薩沃伊王室珍藏,全數展品皆首次來華。其中精選了都靈夫人宮古代藝術博物館與拉科尼吉皇家城堡的珍貴藏品,涵蓋錢幣、畫作、家具、掛毯、瓷器、漆器、銀器、服飾、織物及扇子等品類,揭秘了18世紀薩沃伊王朝的宮廷生活與藝術風尚。最后一個單元還特別遴選廣東省博物館珍藏的外銷藝術品,再現了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盛況。
圖為雕花鎏金木壁桌與洛可可風的壁燈。本報記者 梁信 攝
都靈的建城史
都靈的建城史最早可上溯至古羅馬時代,約公元前27年至前22年。這座古城最初被稱作“奧古斯塔·陶里諾倫”,這座城市的格局沿襲了典型的羅馬軍營規劃。該城以兩條十字相交的主干道為中心,構成嚴謹有序的城市網格與防御體系。其后數百年間,這一城市格局一直在不斷完善和擴展。
自10世紀以來,薩沃伊家族以聯姻為紐帶,與哈布斯堡、波旁等歐洲顯赫家族結為姻親,以獲取領土和權力的擴張。1563年,隨著薩沃伊公爵埃馬努埃萊·菲利貝托將公國首府自尚貝里遷至都靈開始,便開啟了都靈城新的發展篇章。城市版圖向南延伸至波河沿岸,建造了標志性的星形棱堡,強化了其作阿爾卑斯山戰略門戶的防御地位。
從公國的首都到王國的首都,都靈在17至18世紀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建筑革新,成為了意大利巴洛克式建筑的主要中心之一。當時的薩沃伊家族委托了許多頂尖建筑師,為都靈設計了一系列巴洛克風格的標志性建筑。
都靈權力中樞建筑群坐落于都靈市中心的城堡廣場與威爾第大街之間,由11座連排的宮殿建筑組成,包括皇家宮殿、皇家軍械庫、省督府與國家檔案館、皇家劇院、軍事學院、皇家馬廄、皇家鑄幣廠、基亞布萊塞宮、夫人宮和卡里尼亞諾宮。這些宮殿與散布在都靈周邊的“歡樂之冠”建筑群,共同構成了薩沃伊家族的皇家宅邸體系。
在展覽的第一章“尊貴之城”,策展人通過大量的地圖、風景畫和人物肖像畫為我們再現了這個新興王朝的鼎盛氣象。本報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了一組描繪“歡樂之冠”的系列畫作,展現了各座宮殿的建筑特色與周邊地域景觀。
據悉,埃馬努埃萊·菲利貝托后來的繼任者們陸續對都靈城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擴建,大量宮殿、教堂、修道院和貴族府邸拔地而起,最終使都靈蛻變為一座備受推崇的巴洛克名城和歐洲大陸最具優雅氣質的都城之一。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薩沃伊王室宮殿群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見證了薩沃伊王朝對城市規劃與建筑的重視。
洛可可風裝飾盛宴
18世紀初,歐洲正經歷著一場深刻的藝術變革。在這場席卷歐洲的審美革命中,薩沃伊公國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傳統,成為南歐藝術創新中心的重要樞紐。
1714年,菲利波·尤瓦拉被任命為“御用首席建筑師”,負責管理皇家建筑工事、裝飾設計和室內陳設。在他的統籌下,都靈宮廷匯聚了來自歐洲各地的頂尖工匠——灰泥匠、畫家、雕塑師、木藝師與青銅匠們,他們共同創造了“皮埃蒙特式洛可可”的新風尚:既保留了法國風格的優雅曲線與自然元素,又融入了意大利建筑特有的空間韻律。
18世紀是歐洲家具藝術的黃金時期,尤其是法國路易十五時期的洛可可風格,最是以流暢的S形曲線、精致的植物紋樣雕刻和奢華的材質搭配為特征。在展覽的第二章“華彩宮廷”中,展現了都靈夫人宮古代藝術博物館所藏的多件洛可可風格宮廷御用家具。像是一件由雕花鎏金木與綠色大理石打造而成的壁桌,桌身布滿靈動曲線與繁復雕花,腿部渦卷造型優美,鎏金閃耀華麗,正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杰作。此外飾有洛可可植物卷紋與小天使的壁燈和“大象與中國人物座鐘”都頗有日常生活的童真趣味,體現了實用功能與藝術造型的完美融合。
然而,薩沃伊家族的藝術抱負遠不止于此。自公爵卡洛·埃馬努埃萊一世開創王室藝術收藏制度起,這個地處阿爾卑斯山麓的公國就展現出驚人的文化野心。國王卡洛·埃馬努埃萊三世積極實行藝術文化復興政策,皇家工坊出品的掛毯與銀器被各國宮廷爭相收藏;羅塞蒂陶瓷工坊將洛可可裝飾與東方趣味完美結合;而各式印刷圖集也助推了洛可可風格在歐洲的傳播。
但這場展覽的敘事并未止步于建筑與家具的美學,它還帶領觀眾們把眼光從華美的客廳投向流光溢彩的盛典饗宴、宮廷劇場、時尚服飾和狩獵鄉間生活,通過各種生活用具全方位地展現了宮廷生活的繁復與奢華。本次展覽中有一組名為《一日時序:晨、午、暮、夕》的18世紀洛可可風格“雅集圖”版畫,被譽為18世紀法國裝飾藝術的典范之作。這套畫作正是以一日四景為時序脈絡,在田園牧歌的詩意背景下細膩地勾勒出貴族階級的閑雅生活畫卷,詮釋了洛可可藝術追求優雅與享樂的美學精髓。
瓷器里的跨洋對話
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推動了全球貿易的蓬勃發展,而在18世紀啟蒙運動的浪潮中,歐洲精英階層也逐漸對外來文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貿易、傳教士報告和旅行文學的傳播,歐洲藝術家基于有限且碎片化的東方知識,自17世紀末起展開了一場浪漫化的藝術創作。這股風潮助推了“中國風”的流行,并在18世紀洛可可時期達到頂峰。
最早,意大利的“中國風”傳統可追溯至13世紀,馬可·波羅的東方見聞引起了意大利人對東方文明的想象。在薩沃伊家族統治期間,皮埃蒙特成為意大利諸國中最讓人陶醉的“中國風”腹地,“中國風”成為當時王室貴族間時尚的代名詞。17世紀初,薩沃伊家族通過特定的商貿網絡獲取來自亞洲的精美器物與紡織品,其中最受歡迎的便是來自中國的瓷器。
在歐洲,瓷器曾被稱為“白色黃金”,形容瓷器初入歐洲時有著金子般的價值與地位,歐洲宮廷尤其對中國瓷器狂熱和癡迷。17世紀末風靡歐洲宮廷的“瓷器廳”潮流,同樣備受薩沃伊統治者的推崇?;适覍m殿收藏的瓷盤、瓷瓶及瓷塑人像被視為財富與榮耀的象征,它們層層疊疊地鋪滿整面墻壁,景象蔚為壯觀。在展覽第三章“東西對望”的展廳,就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陶瓷杰作,像是描繪著松樹、靈芝、瑞鹿、仙鶴等吉祥寓意的浮雕瓷瓶,描繪著清代人們日常生活場景的瓷盆、茶葉罐、碗和托盤等。1747年,鑒賞家格森對東方瓷器仍贊不絕口:“中國匠人賦予白瓷的天鵝絨般的質感,堪稱視覺藝術的巔峰之作?!?/p>
而在18世紀時期,意大利各地同時也涌現出許多陶瓷工場,分布在威尼斯、法恩扎、洛迪、都靈、米蘭等地。這些工場生產了大量的“中國風”仿制工藝品,大多以精美的人物、花鳥、紋飾為主題,呈現出濃厚的東方風情。本次展覽中就有一件造型別致的執壺,通體為青花紋飾,壺身繪有花卉、枝葉及書法寫意紋樣。這件執壺的造型事實上是源自巴洛克銀器形制,但紋飾靈感卻源自中國青花瓷,展現了東西方跨文化交流的獨特魅力。
不僅是瓷器,在17至18世紀,來自亞洲的精致奢侈品持續風靡歐洲,激發了人們對異國風情的濃厚興趣。茶、咖啡和巧克力因其藥用功效而備受推崇,逐漸成為宮廷中的奢華飲品。與此同時,旅行見聞、異域人物與風景通過織物、漆器和彩繪壁紙等形式廣泛傳播,極大地豐富了歐洲人對遙遠東方的想象。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創造,是跨越時空的共通語言。而這場展覽的最動人之處,或許正是這種雙向奔赴的溫暖:三百年前讓歐洲貴族癡迷的東方風情,與今天我們回望西方宮廷時的好奇,原來并無二致。而海上絲綢之路聯通的,也從來不只是商品的流通,更是人心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