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博鰲報道
“跟企業接觸時,我們常常能聽到一句話,‘不出海便出局’。”畢馬威全球中國業務發展中心中國業務負責合伙人李瑤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說道。
近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與會嘉賓圍繞中國企業出海新路徑的話題進行深入探討。論壇期間,李瑤指出,在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推進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新機遇下,不少中國企業開始尋求海外發展機會,與此同時,新興海外資本開始更多關注中國機遇,持續加碼投資中國。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要素聯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有優勢。
數據顯示,中企出海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據中國商務部發布的數據,2024年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627.8億美元,同比增長10.1%,其中,金融類直接投資為1438.5億美元,同比增長10.5%。麥肯錫最新發布的研究顯示,當前部分領先中國企業在非本土市場的收入已經占到了30%~40%,這表明中企出海具有巨大潛力。
李瑤發現,中企在專注于走向海外市場的同時,中國對外投資也呈現出許多新趨勢。她表示,受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影響,綠地投資已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新趨勢。從海外布局區域來看,受市場潛力、政策支持及成本優勢等影響,中企出海在東南亞、拉美及中東等新興市場活躍度更高。另外,參與主體也變得更多元化,近年來上市公司、民企參與增多,中小型民營企業逐漸活躍。
面對地緣局勢的不確定性,李瑤對謀求進入海外市場的中企給予建議,“一是,進入目標市場前,需要充分了解當地市場和營商環境。二是,目前合規風險管控越來越重要,要關注當地政策、法律的變化,借助咨詢機構的輔助,提升合規風險控制水平。”
(畢馬威全球中國業務發展中心中國業務負責合伙人李瑤,受訪者供圖)
中企出海新興市場活躍度更高
《21世紀》:外管局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對外投資(ODI)數量為1853億美元,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ODI的重要性將持續上升。請問當前中企“出海”呈現出怎樣的趨勢?
李瑤:“出海”是當前搜索頻率最高的詞匯之一,我們現在常常聽到“不出海便出局”這句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企業出海增多,當時以到歐美并購為主;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開始往東南亞、拉美、非洲等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和區域拓展;2015年~2016年企業出海全面開花,并在2018年海外投資達到新高點;2020年開始受地緣政治及疫情等因素影響,但在疫情后國際交流大幅增加,中國企業出海再度活躍。
從投資方式上來說,受地緣政治不確定性的影響,綠地投資已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新趨勢。根據統計顯示,自2019年起,中企對外綠地投資已超過并購金額,近兩年持續增長。這主要是由于新能源、汽車等制造業和可再生能源公司出于供應鏈、關稅和成本考慮陸續開始在國外建立生產基地。從海外布局區域來看,受市場潛力、政策支持及成本優勢等影響,中企出海在東南亞、拉美及中東等新興市場活躍度更高;從參與主體上看,參與主體變得更多元化,原先中企出海以央企為主,近年,上市公司、民企參與增多,中小型民營企業逐漸活躍。
《21世紀》:對中企來說,哪些新興市場更具吸引力?
李瑤:根據我們的觀察,近年來中國企業將重心放在東南亞、拉美及中東等新興市場。
比如,東南亞與中國地理位置相近,便于物流和供應鏈管理,文化背景相似。國家經濟增長穩定,市場潛力大,具有人口紅利、政策支持等優勢,吸引中企布局。再如,中東海灣國家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中國與海灣國家雙邊經貿投資往來日益密切,同時,海灣國家向經濟多元化轉型為中企在能源、石化、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數字經濟及生物醫藥等領域提供投資機遇。還有拉美地區,其人口眾多,消費市場較大,需求多元化,而且很多拉美國家蘊藏豐富的自然資源,促使中企在拉美地區廣泛投資,像是港口、水電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新能源制造業建廠,以及對礦產、石油和天然氣等資源的開發和并購項目。
企業出海要充分了解當地市場
《21世紀》:您認為,目前中國企業出海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當前中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與風險有哪些?
李瑤:近期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國際貿易呈現出紛繁復雜的形勢,美國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關稅等,這些措施會阻礙中國企業與美國在科技、生物醫藥等戰略行業的合作。再如歐盟不斷演進的法律法規和行為監管,也會增加中國企業在歐洲的運營成本、影響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面對這些影響,企業可以采取以下應對措施:一是進入目標市場前,需要充分了解當地市場和營商環境。可以考慮通過合資合作的方式展開,挑選對當地市場比較熟悉、在當地有影響力且與政府關系比較好的合作伙伴;二是目前合規風險管控越來越重要,隨著中國企業海外運營越來越多,不可避免與當地稅務、金融機構等利益相關方打交道,要關注當地政策、法律的變化,借助咨詢機構的輔助,提升合規風險控制水平。
《21世紀》:中國企業要如何構建有效的合規體系?
李瑤:中企出海主要面臨幾個方面的合規問題:一是財稅合規,當前國際稅收征管趨嚴,東道國稅務稽查日趨頻繁,建議中企需根據當地最新政策做好階段性財稅健康自查。另外,海外國家正逐步實施全球最低稅率,企業需要密切關注各國的政策進展和實施細節。
二是網絡安全合規,企業出海涉及到跨境數據安全,需要了解海外當地網絡安全管理、相關監管機構法律法規及規范要求,基于自身網絡安全管理需求來制定網絡安全規劃、評估及落地實施。例如中企無論是否設立于歐盟境內,只要為歐盟內的數據主體提供商品或服務,或服務發生在歐洲的數據主體活動監控范圍內,都必須接受《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監管。
三是ESG合規,在企業海外運營過程中,需要遵守與環境、社會和治理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在確保企業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也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對社會的貢獻及良好的治理。比如,企業會面臨更高標準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標準;再如歐盟為應對氣候變化、推動低碳轉型推出的碳關稅CBAM將于2026年正式起征,中國企業需要加強碳足跡管理,確保合規。
綠地投資與合資將成主要出海方式
《21世紀》:您對未來中國企業出海趨勢有何預測?對中國企業出海有何建議?
李瑤:全球化浪潮下,未來出海趨勢將會得到延續,成為“必選項”。綠地投資與合資合作將會成為中企全球布局的主要方式。中企會將重心放在東南亞、拉美、中東等新興市場;但是,歐美市場對新能源、電動汽車、動力電池、綠色技術等需求較高,歐美傳統投資目的地也仍然存在投資機遇;另外,中國生物技術行業的創新能力、市場規模在近兩年得到快速提升,海外廣闊的創新醫藥市場也吸引中國生物醫藥企業“出海”,通過license-out傳統模式或NewCo等新興模式融入全球生物醫藥創新體系,尤其以瑞士、英國、德國等市場為主。
為了更好地在海外布局,我們建議企業,一是需要了解目標市場的投資環境、市場需求、法律法規和競爭格局等,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戰略、路徑和目標;二是企業的海外拓展逐步從投資延伸到后期運營,這意味著企業在做投資預判時,不僅要權衡投資回報,還要把運營期的風險也全盤考慮進去,看重運營收益率;三是通過合資合作,企業可以利用當地可靠的合作伙伴的經驗和資源,加速市場進入過程,更快地適應當地市場;四是企業需要全面了解和嚴格遵守當地法律法規,確保合規經營,不僅有助于避免法律風險,也有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并獲得當地政府和社區的支持;五是企業也需要尋求專業機構的建議,利用他們的國際網絡、資源和經驗,幫助企業提高海外投資效益,識別和規避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