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洪曉文 深圳報道
“很難預測美國掀起的關稅戰何時結束,但很顯然美國不可能成為這場關稅戰的勝者。”4月27日,在由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東盟經濟關系研討會”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教授指出,過去幾十年來,東亞經濟體的產業鏈供應鏈隨著全球自由貿易的發展而得以成長,因此美國所謂“對等關稅”不僅將反噬其身,也將對東亞許多經濟體帶來一定沖擊,各方需做好應對準備。
鄭永年談到,在過去十余年,亞洲一直是和平穩定發展的地區,“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和東盟就已經在區域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2024年10月,中國與東盟十國領導人宣布實質性結束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發表《中國—東盟關于實質性結束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3.0版升級談判的聯合聲明》。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世界自由貿易快速發展。鄭永年提出,中國、美國以及東亞其他經濟體一度形成了“三角貿易關系”。即中國作為重要的出口加工平臺,自日本、韓國和東盟國家進口零部件及中間產品,在中國總裝成制成品,并進一步出口到全球主要消費品市場,如美國市場(包括金融市場)。過去幾年,該地區則進一步往“新三角貿易關系”發展——即東盟國家從中國進口零部件及中間產品,完成組裝后銷往以美國為主的全球市場。鄭永年認為,這也是美國所謂“對等關稅”可能對該地區經濟體帶來重大沖擊的原因。
在美國掀起關稅戰的背景下,圍繞如何穩定東亞區域經濟增長,鄭永年提出了三點建議:
第一,東盟應保持團結協作。東盟一直是促進亞洲區域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但當前由于美國所謂“對等關稅”,東盟再次面臨挑戰,因為其中許多經濟體的發展都以出口導向為主。如果東盟內部出現分裂,那么東盟的經濟發展將會受到重大影響,也不利于本地區的穩定;
第二,無論是中國還是東盟都應保持開放。東亞經濟體都應該采取開放的政策來推動本國的工業化進程。在此過程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推動該東亞經濟繁榮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個開放的中國市場本身就是一個理想的全球經濟發展行動。中國致力于推動高水平開放,堅持多邊主義,并將繼續加強其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推進與東盟關系的發展。有鑒于此,建立“中國—東盟共同市場”將有利于雙方共同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并且發揮東亞地區的增長潛力。在此方面,中國與東盟有條件繼續深化合作,比如在投資、技術以及供應鏈方面。
第三,中國和東盟也應為世界多邊主義的發展提供更多解決方案,并建立一個公正且包容的國際秩序。這需要產業界以及學界為推動建立“中國—東盟共同市場”提供更多可行的措施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