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深圳報道
美國加征所謂“對等關稅”的沖擊波及全球。4月初,亞太股市出現巨震,投資者越發擔心全球經濟因美國關稅政策而陷入衰退。
在全球地緣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變化的當下,中國和東盟要如何看待中國—東盟共同市場建設的機遇和挑戰?東盟作為全球供應鏈的重要節點和區域合作的樞紐,中國和東盟要如何在供應鏈領域展開合作?
4月26日-27日,第三屆中國—東盟經濟關系研討會在深圳舉行。本次研討會以“高水平開放與中國—東盟共同市場”為主題,由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共同主辦,邀請到來自新加坡、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等海內外專家和學者,為中國和東盟的合作提供前瞻性思路與務實建議,助力區域經濟的繁榮與穩定。
研討會期間,主辦方發布了兩項成果。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賴格就其新書《東亞的弱區域主義何以有效:超越雁行模式》進行了專題發布,深入探討“東亞地區為何未能形成歐盟式經濟一體化聯盟”這一核心問題。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柯怡安則在發布報告《探索建設中國—東盟跨境電商單一市場》時指出,跨境電商已成為中國-東盟產供鏈合作的關鍵領域。
“特朗普2.0”下的中國—東盟共同市場
美國濫施關稅打擊全球多國,東南亞國家正積極尋求對策緩解關稅壓力。與此同時,中國也在與東南亞國家積極開展全方位的合作。
當前,雙方的合作也迎來了新的機遇——目前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已經實質性結束。外部重重貿易“逆風”下,中國與東盟堅定支持自由貿易,引發廣泛關注。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表示,去年10月,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宣布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3.0版,世界范圍的自由貿易都在快速發展。但同時,他也指出自由貿易面臨的“逆風”,“自特朗普發起關稅戰之后,該地區的不少經濟體都受到了重大的影響。我們也不確定關稅戰什么時候會結束?!?/p>
越南中央政策戰略委員會政策戰略研究院(IPS)院長陳氏紅明指出,因遭遇特朗普政府關稅政策,今年部分經濟體如越南,已經下調了經濟增長預期。目前可以看到,新技術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經濟增長,但全球增長仍是不平衡的。在此背景下,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助于構建更加包容、開放的全球經濟。
在此背景下,中國和東盟之間經濟合作的重要性不斷凸顯。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東盟繼續穩居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進出口1.71萬億元,同比增長7.1%,占我國整體外貿的比重提升到16.6%。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陳光炎認為,這顯示出中國和東盟的經濟關系是高互補性的,新加坡在其中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如促進中國投資、使中國資本流入整個東盟區域等。
會上,陳氏紅明也對中國和東盟的貿易現狀進行了深入剖析。她表示,首先,東盟和中國之間的貿易主要是貨物貿易,那雙方必須有更好的貿易協定,來確保中國和東盟供應鏈實現再平衡。政策框架能夠幫助中國東盟以及東盟內部各成員國更深層次的經濟發展。其次,中國東盟服務貿易和其他方面的合作也在出現新的動向,包括新的支付系統等,這些都會提高貿易的便利性和效率。對于東盟經濟體來說,也需要發展供應鏈,所以服務和貿易可以說是下一階段中國—東盟經濟一體化的重點。
數據顯示,中國是東盟的第二大外國投資來源地。陳氏紅明表示,來自中國的投資,幫助了東盟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推動了各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夯實了它們的制造基礎,帶來新的增長動力。來自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進一步幫助了東盟國家的技術轉移,加強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多元化,“與中國的全面合作,幫助東盟經濟體更好地融入全球價值鏈。”
當前,東盟承接了眾多來自中國的產業。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區域經濟和印度尼西亞項目訪問學者、新加坡國立大學兼職助理教授Maria Monica WIHARDJA通過數據分析了中國制造業投資增加以及東盟與中國貿易逆差擴大的影響,她指出,中國的投資和產品使東南亞國家的全球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東盟經濟一體化不僅能帶來經濟效益,還有利于建立全球貿易秩序、推動全球商品自由流通以及全球數字化治理。
中國東盟開展供應鏈合作
對未來的戰略構想,鄭永年提到推進中國-東盟共同市場的建設。
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執行院長何冬妮曾解釋稱,中國-東盟共同市場是超越傳統自貿協定框架的構想,此框架覆蓋的內容有別于剛剛結束談判的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本,中國-東盟共同市場是更高水平的經濟一體化安排,它在自貿區的基礎上,推動資源要素在成員之間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何冬妮表示,美國所謂的“對等關稅”政策威脅到世貿組織的框架,包括雙邊以及地區的貿易協定,這就需要我們快速地重構全球的供應鏈,推動全球產業穩定性以及貢獻地區經濟一體化。中國以及東盟需要提出一個亞洲的解決方案。面對當下盛行的單邊主義逆風,中國也提出了單邊開放措施,推動與東盟的合作。
會上,有專家提出通過區域貿易鏈合作抵御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
廣西財經學院校長、深圳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范祚軍指出,特朗普關稅政策的本質是貿易霸凌和單邊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中國應立足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構建以中國為軸心的多個區域經濟發展安全網。他認為,中國應對的關鍵在于加強同東盟國家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命運共同體建設,具體舉措包括加強多邊機制下的政策協調、深化基礎設施合作、提升經貿合作質量、拓展資金融通渠道、加強文化合作交流。
中國和東盟展開供應鏈合作,具體在行業中要如何實踐?馬來西亞半導體行業協會執行董事陳奕康以半導體合作舉例,他指出,馬來西亞乃至東盟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尤其在芯片檢測與封裝環節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并在近年地緣政治變化和供應鏈重組趨勢中成為重要的投資目的地。他強調,東盟國家間需從競爭走向協作,并與中國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研發設計能力不足、人才短缺等挑戰,通過共同創新提升價值鏈韌性與水平,利用區域的穩定性和中立性,如馬來西亞致力于成為“戰略性的橋梁”來支持中國與東盟企業的國際化發展。
“當前全球價值鏈正經歷深刻重塑,在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下,重心已從單純追求效率轉向更加注重安全與韌性?!碧﹪鴩⒎ㄕ髮W商學院國際商務、物流與運輸系教授Pavida PANANOND分析指出,在此背景下,東盟國家應認識到自身從“亞洲工廠”向重要“亞洲市場”的角色轉變,通過加強區域內合作、提升本土供應商能力、發展服務區域內部需求的價值鏈,即“東盟生產、東盟消費”,并強化公私部門對話,以此來應對全球供應鏈碎片化挑戰,支持中國與東盟企業的可持續國際化發展。
圍繞著未來要如何繼續深化中國和東盟合作的話題,鄭永年給出了三點建議:第一,東盟不可以內部分裂,一旦分裂,不僅東盟的經濟體會受到重大影響,也不利于地區的穩定;第二,無論是中國還是東盟都應保持開放,尤其是中國,應致力于推動高水平的開放、包容性的多邊主義,并繼續加強其全面的戰略伙伴關系,推進與東盟關系的發展;第三,中國—東盟也應該為世界多邊主義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解決措施,建立中國—東盟共同市場,來推動地區的和平穩定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