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迎鋒(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服務消費”,并提出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這是一項促消費的定向政策性金融工具。在我國外部環境日益復雜多變的背景下,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但基礎還需要進一步穩固,各項結構性金融工具的精準施策非常重要。服務消費再貸款工具的實施,能定向激活我國服務消費潛力,在擴大消費的同時,有望對沖外部沖擊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為全年經濟增長提供更強內生動能,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以金融杠桿撬動服務消費復蘇,既有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引擎動能的重要意義,也有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的現實必要性。
首先,服務消費的提升與消費結構的升級是必然趨勢,服務消費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達1.5萬美元后,服務消費占比將顯著提升。2024年,我國人均GDP為1.38萬美元,服務消費將進入快速增長階段。但服務消費滲透率相比發達國家還有待提升,2024年全年和2025年一季度,我國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6.11%、43.39%,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增長空間。通過再貸款等工具擴大服務消費,有助于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引擎動能。
其次,當前內生需求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但服務消費引領消費升級的趨勢正在顯現。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我國以舊換新政策范圍內的消費品表現較好,但政策未覆蓋品類的消費增速相對疲弱。與之相反,當前我國服務消費正強勢反彈。2024年全年,我國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6.2%,增速高于商品零售額3個百分點;2025年一季度,我國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5%,高于商品零售增速0.4個百分點。與消費結構升級相關的教育文化娛樂等消費保持了更快的增長,文旅融合、低空經濟等新業態行業也成為了新的增長亮點。但同時也要看到,在高端服務、養老與托育等民生領域,供給缺口較大的難題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服務消費潛能的釋放。
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是我國在復雜經濟形勢下的主動作為,其施策核心是通過金融杠桿撬動服務消費潛力,實現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多重目標。政策實施需把握“精準滴灌”與“系統協同”原則,做好以下“三個統籌”。
一是統籌好工具創新與政策協同。合理確定服務消費再貸款的額度、利率。參考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案例,我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央行會以1.75%利率向商業銀行提供再貸款資金,疊加財政貼息,相關企業實際融資成本可降至2%~3%,形成“低成本資金—服務供給擴容—消費需求釋放”的傳導鏈條。同時,需要配合政府債券的發放,科學決策主要再貸款的施策領域。結合目前我國的超長期特別國債的發行領域,服務消費領域的再貸款,可以考慮重點投向養老社區、文旅設施、體育賽事等“兩新”領域。
二是統籌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場景創新。一方面,在破除準入壁壘的同時,要不斷優化服務供給。進一步簡化文旅、醫療、民辦養老等領域的審批流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同時,擴大健康、養老、托幼等民生服務供給,將消費場景與消費信貸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綁定相應的文旅消費產品。另一方面,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培育新型消費。銀發旅游、以AI護理和遠程醫療為代表的智慧養老、沉浸式文娛、冰雪旅游等新型場景的消費潛力,只有不斷挖掘,提升消費體驗,才能形成可持續的消費力量。
三是統籌好消費環境優化與收入保障。在優化服務消費環境的同時,需要清理限制性措施。目前,需要推動“便民生活圈”建設,完善家政、養老等信用體系,加強消費者權益保護;但需要穩步取消汽車限購、地方隱性壁壘等不合理消費限制,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釋放節假日文旅消費潛力。同時,增強消費能力、提升消費預期。在2024年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基礎上,目前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需盡快推進;同時,在重點城市,發放服務消費券也是提升居民消費意愿的一項關鍵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