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費心懿 上海報道
人類對聚變能源的展望過去總被調侃為“永遠的50年”。但今天,這條賽道迎來歷史性拐點——中國的“人造太陽”有望在2035年前點亮第一盞電燈。
近日,民企新奧集團自主研發的“玄龍-50U”氫硼聚變裝置近期取得重大突破,全球首次實現百萬安培放電,相當于把太陽核心的“點火裝置”縮小到實驗室級別。未來五年,這家企業將押注百億元重金,劍指全球首個氫硼聚變發電站。
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意味著什么?能源量級將迎來指數級爆炸,相當于從“馬車時代”直接跳進“高鐵時代”。
從實驗室到發電站,中國正全速推進。這場豪賭,中國贏面有多大?
一般來說,可控核聚變的商業化分為六步——原理突破、規模實驗、燃燒實驗、實驗堆、示范堆、商用堆。
中國核工業集團提出2045年左右進入示范階段?,而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CFETR)計劃在2035年建成示范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因技術復雜性推遲至2039年運行?,但全球科研界普遍認為2050年是商業化應用的關鍵節點?。
在實質性的進展方面,今年3月28日,中核集團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HL-3)成功突破“雙億度”,綜合參數大幅躍升,標志著我國核聚變研究挺進燃燒實驗。
而新奧押注的氫硼路線,正在用AI算法加速向燃燒試驗狂奔,其采用的氫硼路線的底氣來自三張王牌:安全零焦慮、燃料自由以及建設周期短。
當“人造太陽”點亮千家萬戶,誰又能定義下一個能源時代?在這場能源革命中,中國正站上C位。民營企業新奧的“百億賭局”,或許正在改寫世界能源版圖——畢竟,在科技革命面前,最大的風險,是不敢下注。
(視頻剪輯:曹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