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鄧浩 上海報道
當下的汽車產業鏈波云詭譎,除了電動智能化狂飆猛進,地緣政治不斷對供應鏈施加巨大影響。
就在2024年,歐洲汽車制造業剛經歷一場風暴。在電動化轉型、本土整車品牌銷量下滑等影響下,博世、采埃孚、大陸等眾多Tier 1紛紛選擇裁員過冬。
德國老牌巨頭馬勒MAHLE集團(下稱馬勒)也不例外,擬于2025年對位于斯洛文尼亞的生產基地進行裁員,同時將部分生產基地轉移到波黑和匈牙利。自今年1月1日起,其事業部更是從5個合并為3個,管理董事會縮減至4名成員。
在這場電動轉型變革中,如何不下牌桌?面對關稅、貿易戰博弈,如何調整全球供應鏈?又將如何應對中國市場的激烈競爭?
4月23日,馬勒董事會主席兼CEO Arnd Franz及馬勒中國區總裁沈梁玉,在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的記者專訪中表示,每年投入5.4%用于研發,轉型后更注重本地研發能力建設;面對價格競爭、成本壓力,瘋狂進行技術迭代,追求技術和成本的綜合優勢;今年年初,已調整全球產能布局,中國成為業務部門和職能部門全覆蓋、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區域,項目團隊能獨立完成項目。
(以下為采訪實錄,有刪節)
《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中國市場對新技術和新概念接受度較高,智能座艙、輔助駕駛技術迭代速度快。馬勒如何防止在這方面被邊緣化?
Arnd Franz:馬勒在中國有幾十年經驗,與客戶關系緊密。我們有清晰的2030+戰略,聚焦電氣化(智能充電、高效電驅動)、熱管理業務,還在生物燃料、合成燃料(包括氫氣)領域保持合作。
我們在中國不斷擴大研發能力,上海和常熟設有技術中心。貼近客戶,了解需求,憑借專業技術和德國總部支持,通過快速技術迭代保持競爭力。在軟件方面也有諸多工作,為中國市場開發的產品就包含軟件部分。
沈梁玉:中國馬勒每年投入5.4%用于研發,轉型后更注重本地研發能力建設。中國汽車行業發展得好,歐洲企業需接近客戶。我們在熱管理、電氣化等領域具有專業能力,戰略清晰,無論面對何種車型,都能第一時間了解并滿足客戶需求。依靠技術專業度和德國總部的支持,做好本地研發管理,通過技術迭代保持領先。
《21世紀》:中國OEM對創新速度和傳統汽車供應商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Arnd Franz:一方面,在中國與客戶保持密切日常互動;另一方面,應用最新開發技術,比如用于模擬和設計的人工智能,它能將某些開發步驟的速度提高100倍甚至1000倍。
在合作中,我們更注重提前研究客戶痛點并提供解決方案。比如在熱管理方面,幫助客戶提高車輛續航里程、解決噪音問題,研發新技術提高能效。針對制冷劑切換問題,我們提前研發好相關技術,能提供雙系統解決方案,降低成本、減小尺寸、減輕重量,切實解決客戶問題。
《21世紀》:很多中國車企對成本特別敏感,作為供應商普遍也會遇到“年降”問題,馬勒如何應對?
沈梁玉:我們深知成本在中國市場是關鍵話題。馬勒利用供應鏈優勢,整合本地和國際供應商資源提高成本效益。公司核心宗旨是“efficiency in motion”,注重提高效率,在技術和成本間找到綜合平衡點,幫助客戶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們與本地供應商緊密合作,避免單純降低材料成本帶來的后遺癥,在解決技術問題的前提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我們應對“年降”壓力的方法是瘋狂進行技術迭代,追求技術和成本的綜合優勢。公司設有“作戰室”,分析市場情況后持續改進。感謝總部支持公司轉型,授權本地研發,讓我們能快速應對市場變化。
《21世紀》:馬勒將如何調整全球產能布局?
Arnd Franz:今年年初,馬勒已調整全球產能布局,明確亞洲市場區域,中國成為業務部門和職能部門全覆蓋、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區域,項目團隊能獨立完成項目。印度等地區也實行區域化管理,德國總部與中國聯系緊密。
馬勒支持自由貿易,認為其對全球人民的收入、財富和幸福更有利。希望關稅協商盡快結束,因為拖得越久,對各國經濟傷害越大,會影響車輛生產數量、增加成本,破壞世界經濟網絡和貿易信心。目前只能關注其發展,尚無特別應對措施。
《21世紀》:800V高壓平臺正在逐漸普及,馬勒對此有何準備?對下一代電氣化產品有何戰略?
Arnd Franz:我們早在5-7年前就預見到800V平臺的趨勢,有車載充電器、DC轉換器、均衡器等一系列相關產品,并將繼續開發該產品組合。電氣化戰略聚焦智能充電和高效電驅動。在智能充電方面,車輛端、基礎設施端和儲能端都有很多創新工作要做。我們還開發了無線充電解決方案,已成為無線充電的世界標準,這將是電動汽車發展的重要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