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王峰 北京報道 4月30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民營經濟促進法,自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
民營經濟促進法共9章78條,包括總則、公平競爭、投資融資促進、科技創新、規范經營、服務保障、權益保護、法律責任和附則。
新華社報道稱,作為我國第一部專門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民營經濟促進法將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保證各類經濟組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和民營經濟人士健康成長,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民營經濟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填補市場經濟制度空白
民營經濟促進法的出臺可以說是萬眾矚目。
截至2024年9月底,全國登記在冊的民營企業數量超過5500萬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2%以上。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92%。
“民營經濟促進法審議通過,就像一場‘及時雨’,讓民營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征程中扎根更深、生長更活躍。”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說。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法規。2005年,中小企業促進法和《國務院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相繼出臺,成為我國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基石。2023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31項具體措施。
但各類措施散見于不同的政策法規,缺乏統一的法律支持,導致實踐中的政策執行效果參差不齊。一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專門立法呼之欲出。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他在接到全國工商聯等單位的委托后,開始負責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研究課題。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提交了建議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的提案。
立法決策層聽到了社會呼聲。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出臺民營經濟促進法。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列入了全國人大常委會2024年度立法工作計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司法部牽頭起草,國務院提請審議。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而民營經濟促進法是民營企業實現長效發展的‘定心丸’,是推動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核心法律。”劉俊海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民營經濟促進法正式啟動后,立法程序共識之強、進展之快非同尋常。
2024年12月、2025年2月、2025年4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第十四次會議、第十五次會議對草案進行了三次審議。連續三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同一部草案,在立法慣例中并不常見,可見其意義之重大。
中國政法大學法與經濟學研究院教授李曙光指出,民營經濟促進法不僅填補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在民營經濟促進與保障方面的制度空白,更標志著民營經濟治理體系邁向法治化的關鍵進程。
“該法的出臺,既是對近年來社會各界關于優化營商環境、增強法治保障訴求的積極回應,也彰顯出我國在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的法治現代化探索。”李曙光說。
從各方面收集立法建議
民營經濟促進法立法進程快,但同時注重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保證立法的科學性。
在起草階段,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通過多種方式聽取有關方面意見,并于2024年10月10日至11月8日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經修改完善后形成草案。
2024年12月,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初次審議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將草案印發各省(區、市)人大、中央有關部門以及部分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54個基層立法聯系點征求意見。
2024年12月25日至2025年1月23日,草案在中國人大網全文公布,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間,共收到249位社會公眾提出的574條意見和30封來信。同時,共收到22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的87條意見建議。
據《中國人大》雜志報道,草案二審之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又進一步征求各方面意見,修改完善草案。
值得注意的是,基層立法聯系點積極參與到草案征求意見之中。據介紹,北京金融街、天津小白樓、山東黃島、山東沂南、江西章貢、河北正定鎮、新疆庫車、福建才溪、四川三星堆、河南新縣等基層立法聯系點組織當地各級人大代表、民營企業家、干部群眾等圍繞草案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交流研討活動;上海虹橋、廣東江海、重慶沙坪壩、大連人民廣場街道等基層立法聯系點同步開展線上意見征集活動,通過網站、APP、微信公眾號等多渠道發布草案文本,征集群眾意見。
重慶沙坪壩聯系點的立法信息員們走進產業園區、茶館、火鍋店,了解各行業、各領域、各類規模的企業代表、個體工商戶關于立法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
聽障人士代小榮是磁器口古鎮的一名奶茶店主,她反映,由于溝通障礙和信息不對稱,許多銀行對聾人創業者存在偏見,貸款審批難度大、成本高,有的銀行放貸時對聾人創業者提出更高要求,不僅增加了融資成本,也嚴重打擊了自強創業的信心。
為此,代小榮建議進一步完善關于民營經濟組織融資支持的規定,鼓勵金融機構在評估殘疾人創業者信用狀況時,充分考慮其創業項目的社會效益和對殘疾人就業的貢獻;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殘疾人創業者的專屬金融產品和服務,簡化貸款流程,降低融資門檻。
據《中國人大》雜志報道,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指出,2025年新春,黨中央召開的第一個重要經濟會議是民營企業座談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第一部重要法律草案是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釋放出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的強烈信號。
回應痛點堵點難點
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的歷次審議、修改,都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草案起草完成后,其中多個“第一”給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包括:
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確,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
第一次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法律;
第一次將促進“兩個健康”寫入法律;
第一次在法律中明確,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長期堅持的重大方針政策。
草案二審稿在一審稿的基礎上,積極回應影響和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主要痛點、堵點和難點問題。
比如,草案二審稿明確規定,任何單位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向民營經濟組織收取費用,不得實施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罰款,不得向民營經濟組織攤派財物。
草案三次審議稿進一步充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相關舉措,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優化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法治環境。
4月30日,民營經濟促進法審議出臺,還將在實施過程中推動解決民營經濟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
“民營經濟促進法條條聚焦民營企業生存發展的現實困境,句句回應民營企業家的核心訴求。尤其像是科技創新、投資融資這些內容,是我非常關注的。”齊向東說,“資金支持、重大工程、科技攻關項目等積極舉措一旦真正落地,我們民營企業資金流壓力會大大緩解,加速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轉化。”
當前,穩就業穩經濟任務艱巨,需要鼓勵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
勞動經濟學會就業促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歐陽俊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民營經濟是經濟活力的重要源泉,是穩就業、保民生的關鍵力量。如何進一步激活民營經濟的信心與創造性,如何進一步提升民營經濟的就業吸納力和就業吸引力,是當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關鍵課題。
近日,《市場準入負面清單(2025年版)》發布。相比2022年版清單,新版清單事項數量由117項縮減至106項,減少了11項。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之外,各類經營主體皆可依法平等進入。
民營企業的市場空間正在穩步擴大。以民營企業參與重大基礎設施為例,復星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集團首席執行官方建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當前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更多是環保、水務等規模偏小的項目,能源、鐵路等大項目參與得少。
方建宏說,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經營主體公平開放,完善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拓寬了民營企業投資范圍,提振了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建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