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椰 李德尚玉 實習生劉宇博 北京報道
4月,適逢上市公司ESG信披季。距離交易所規定的ESG報告強制披露期還有一年。隨著證監會指導三大交易所發布ESG“考綱”《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可持續發展報告》以及“教科書”《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南——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以下簡稱《指南》),所有上市公司的ESG信披需要以交易所的規范為準。
日前,天合光能與興業銀行落地全國首單響應ESG指南多指標掛鉤貸款。天合光能助理副總裁、集團風控兼ESG管理負責人吳肖接受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
她認為,ESG績效提升需公司堅定長遠目標做出持續努力,如何將企業的ESG投入視為投資并帶來實際價值,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綠色金融助力ESG業績表現好的企業獲得更有競爭力的融資利率,達到約定標準可降低融資成本,這將直接體現ESG的績效優勢。
天合光能助理副總裁、集團風控兼ESG管理負責人吳肖(圖源:采訪對象提供)
ESG成為篩選供應商評價標準之一
《21世紀》:在證監會的指導下,滬深北交易所要求457家A股企業強制披露ESG報告。光伏企業亦在其中,目前行業可持續發展呈現怎樣的趨勢?
吳肖:光伏行業正在從規模擴張轉向高質量發展,天合正在推進技術創新、綠色供應鏈、治理完善等實踐。從環境維度看,中國光伏企業以技術降碳和成本優勢見長。不少頭部企業均已披露范圍1、2、3溫室氣體排放數據,通過使用綠電、節能技術改造、建立負責任的綠色供應鏈等方式降低碳排放強度。
從短期來看,由于監管對ESG披露要求加強,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披露成本會提高,比如定量數據(如范圍3排放)核算難度大。但從長期來看,政策將驅動ESG披露的規范化、標準化,與國際披露標準接軌,這將有利于企業出海,獲取更多的業務機會和提升國際競爭力。財政部、證監會等監管機構將繼續推動ESG披露,以保證全產業鏈ESG合規。
《21世紀》:當前企業ESG治理架構如何?如何保證ESG相關工作的順利開展,與其他部門協調工作是否存在挑戰?
吳肖:目前,公司已建立涵蓋治理層、管理層、運營層、監督層的ESG治理管理架構,明確了各層級在ESG管理中的職能分工。董事會作為ESG事宜的最高責任機構,統籌指導和監督ESG與可持續發展管理事項;ESG管理委員會作為ESG事宜的管理機構,負責組織推進ESG管理工作;各業務單位、營銷單位負責將ESG的合規要求和提升關鍵任務落實到日常的經營管理活動;ESG各項目工作組負責跟蹤各項ESG實質性議題的執行直至完成。監督層則是發揮ESG管理的獨立監督職能。
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也遇到了各種內外部挑戰。例如,各組織在ESG績效實現的投入與本職工作目標存在資源分配問題,將ESG融入日常經營的本職工作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將ESG資源的投入視為支撐未來業務增長所做的投資,是創造未來價值和業務競爭優勢的必經之路,這樣我們在致力于當期經營業績的達成同時能兼顧企業中長期規劃和價值成長。
《21世紀》: 在環境方面,有哪些特別關注的議題,怎樣考核?
吳肖: 我們關注的環境議題有環保合規、清潔技術機遇、綠色生命周期管理、能源使用及管理、水資源管理、危險品廢棄物及污染物管理、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在內的8項,列為了今年披露的雙重重要性的議題。我們通常會在年初針對碳排放、能源消耗、水資源利用等方面設置具體的衡量指標。以科學碳排的目標等為基礎,結合過去幾年的歷史數據,評估并設定當年需提升的目標指標,隨后將這些指標分配至相關部門去制定具體的措施并跟蹤執行落地,通過動態監測機制確保實施效果。年末時,公司將對團隊履行職責的情況、所達成指標的完成度以及目標達成率進行評價和考核,并將結果以清晰的數據形式呈現。
《21世紀》:在價值鏈(范圍3)如何推動上下游企業共同減排?
吳肖:當前整個行業對ESG認可度日益提高,重視程度不斷加強,這種趨勢正從下游客戶傳遞到上游供應商。供應商也會將ESG納入自身需求之中。同理,在我們篩選供應商的過程中,ESG已成為評價和評分標準的一部分,以此來推動供應商對ESG表現的重視。我們通過選擇低碳排放的供應商和材料,設置供應商準入門檻,優化供應鏈管理;通過對供應商進行專業化培訓和經驗分享,提高他們對可持續發展的認知和能力。
企業和銀行可開拓ESG合作新領域
《21世紀》:企業發展ESG離不開綠色金融。據了解,天合光能已與興業銀行簽署ESG掛鉤貸款協議,企業為何會選擇ESG掛鉤貸款服務?
吳肖: 企業可持續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披露,都應以企業可持續的價值創造為重心,企業必須將可持續性視為一個價值驅動因素,而不僅僅是滿足監管的披露和合規要求。我們逐步建立起ESG管理的體系和能力,能夠為公司找到持續性的價值機會,也會成為走出去的核心競爭力。
此次合作成為全國首單嚴格遵循《指南》等監管要求設計的金融產品的成功樣本,對公司而言很大的意義在于ESG績效表現獲得了金融機構的肯定,更低的融資成本,更大的正面導向,體現了天合ESG管理的價值。
《21世紀》:銀行貸款利率是否會受ESG三大指標完成度的影響?未來還可以從哪些方面繼續深入?
吳肖:在設計和討論方案的過程中,我們充分考慮了指標的科學性,以合理地促進ESG績效的成長。我們確定了ESG相關的戰略,并逐年制定、更新ESG工作計劃。此次貸款相關ESG目標本身已經納入我們日常的ESG工作計劃中。
公司會把這些年度ESG目標分解為不同階段需進行回顧的目標,有些通過專項的方式進行跟蹤管理。在前一個月績效的基礎上確保每個月都能有所改進,實現持續優化。對銀行而言,這也符合政策導向,支持了綠色金融服務的發展。我認為,在現有的突破創新基礎上,未來企業和銀行在ESG納入信用評估、ESG貼標的其他金融產品、ESG評級和指標體系共建方面,可以共同開拓新的合作領域。
ESG賦能光伏企業出海
《21世紀》:海外的ESG政策會對光伏行業出海產生怎樣的影響?
吳肖:隨著全球各國重視能源安全和轉型要求,企業出海面臨著多重不確定性因素和風險,風險背后是否蘊含機遇需要我們深度洞察。歐洲是我們很重要的海外市場。歐盟的客戶對我們提出了ESG的高標準要求,無論是環境方面還是社會與治理方面。因此,在第一階段的確起到“倒逼”作用。
現在我們已經在第二階段,已經從被動應對轉換為主動管理。隨著政策的明確導向,我們在產品研發、設計、選擇原材料等源頭就開始就將ESG要求納入考量。我們致力于將ESG的管理貫穿于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從“搖籃”到“墳墓”,確保產品全周期內均符合ESG標準。
《21世紀》:當前企業在國際出口方面,面臨哪些綠色貿易壁壘?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
吳肖:綠色壁壘并不是只針對某個國家。中國的光伏企業要出海,就需要滿足海外(如歐盟)的ESG相關合規要求,例如近兩年頒布生效的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歐盟電池和廢電池法規》、《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企業可持續發展盡職調查指令》(CSDDD)、《凈零工業法案》等。
對中國的光伏企業而言,一方面需確保符合當地ESG合規要求,并按照政策規定的時間節點和節奏,將這些要求融入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企業的ESG管理活動中。另一方面,歐盟在標準制定方面處于全球領先地位,我們可以借鑒這些標準中科學的管理理念和結構,結合中國光伏企業積累的完整產業鏈技術和供應鏈管理經驗,也可以在國家的支持下積極尋求參與標準和規則制定的過程。
同時,企業可積極獲取國際標準、權威機構和市場認可的認證,提升產品在國際客戶的認可度,加強與國際研究機構、認證機構等的合作,開展聯合研究和技術交流,提升自身管理、技術水平。當產品具備了差異化的低碳零碳認證,就能獲得更多當地的項目和訂單機會和溢價,逐步的產品就更具備競爭力。公司可持續發展的其他ESG表現獲得披露和評級認可,則有助于公司建立國際經驗管理的韌性和海外供應鏈的韌性,這些都是核心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