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張曉慧 深圳報道
2021年,我國國產新藥的上市數量首次超過進口藥;艾昆緯(IQVIA)發布的《2024年全球研發趨勢報告》顯示,近五年中國新藥上市量僅次于美國。
近年來,我國生命健康產業,尤其是醫藥企業正在從“跟隨性創新”向“源頭創新”轉變。
不過,我國生物醫藥領域的源頭創新資源更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讓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園,依然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2023年,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與深圳羅湖共建了中歐創新醫藥與健康研究中心(簡稱“中歐醫藥中心”),旨在打造創新、轉化、產業“三位一體”的垂直創新體系,加快創新項目落地與轉化。
那么,目前我國創新醫藥的研發現狀如何?生命健康領域的科研成果在轉化落地中面臨什么樣的痛點?又該如何助推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臨床?
聚焦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近日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博士生導師、中歐醫藥中心總經理於邱黎陽。
(於邱黎陽;受訪者供圖)
於邱黎陽專注于化學生物學和功能蛋白設計研究,從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博士畢業后,加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有著豐富的科研和成果轉化經驗。2023年,於邱黎陽出任中歐醫藥中心總經理。
對話中,於邱黎陽談到,生命健康領域的成果轉化離不開“聰明的資本”支持,讓科學家參與到投資中來,能夠更好地遴選和支持有潛力的項目,真正促成“投早投小”。
搶占先進治療藥物優勢地位
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國內創新藥的研發現狀是怎樣的?
於邱黎陽:國內生物醫藥創新的最大優勢可能不體現在經典小分子藥物的開發上。小分子藥物的蓬勃發展時期可能是在上世紀。雖然該領域每年也會有創新藥出現,但是我們在數量和質量上并不占優勢。
不過在新興萌發的賽道上,我們與其他國家是并駕齊驅的。比如抗體偶聯藥物(簡稱ADC藥物),國內已經有很多公司做得很好,每年也有新的藥物出現。
中歐醫藥中心主要側重的就是生物醫藥中新興的技術路線,例如活體生物藥,包括細胞藥物、基因藥物、微生物藥物等。我們認為在這個領域內,世界主要國家幾乎是站在類似的起跑線上的,因為這是一個新穎的、正在逐漸形成體系化技術路線的領域。同時,這類先進治療藥物在治療重大疾病時也往往表現出較強的效果,這是我們正在嘗試占領優勢地位的方向。
21世紀經濟報道:活體生物藥這類先進治療藥物在落地轉化上有什么難點?中歐醫藥中心打造了什么樣的平臺?
於邱黎陽:活體生物藥整體的工藝開發體系不同于傳統藥物。這是一類成分非常復雜、有生命的藥物,比如細胞、病毒、微生物等成藥性原材料都需要嚴謹的管理和儲存體系。另外,作為藥物使用的活細胞還儲存了遺傳信息,因此涉及遺傳信息的規范管理。
我們面向活體生物藥建立了工藝開發和中試放大生產的實驗體系,科研和創業團隊可以在這里開展工藝開發,以及用于臨床研究的活性成分生產。
區別于高校研究級別的實驗室,我們以工業化的思路打造了可以規范化中試放大的實驗室,可以幫助科研團隊和企業以更低的成本,把實驗室技術做中試放大的進一步開發。
AI+生命健康的潛力尚有待挖掘
21世紀經濟報道:人工智能的介入,能否對生命健康產業起到推動作用?
於邱黎陽:這是肯定的,我們現在看到的生命健康產業與人工智能的結合點既包含基礎研究的方面,也有離市場更近的方面。
從學術上來講,很多藥物的開發過程可以被人工智能的算法優化,比如說在算法和一些物理模型的幫助下,可以算出靶點蛋白質的結構,針對這個結構可以借助AI去推測哪些藥物分子更容易調控其功能,并且生成一些新的分子作為潛在藥物的候選者,這會比傳統的藥物開發流程節約很多的時間和成本。
在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這個方向,我們也看到一些很有用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比如在血糖管理領域,可以通過分析動態血糖的變化特征優化、調整藥物服用時間等。
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產業的結合有很大的市場潛力,也有很多的方面值得挖掘,比如說可以通過人工智能鏡子捕捉人眼球的運動特征,來判斷人是否患了阿爾茨海默癥等。
落地轉化需要良好生態
21世紀經濟報道:對于生命健康產業的初創企業或者科研團隊來說,落地轉化的痛點和難點是什么?
於邱黎陽:我認為是適合生物醫藥初創企業的培育體系還有待健全。科研成果要想實現大規模的推廣,就一定要走出實驗室,走出實驗室就有挑戰。
轉化的第一步就涉及知識產權合規轉化的機制和管理問題。技術從實驗室走出來,成立公司之后還涉及融資的挑戰。后續,項目還需要以較低的成本快速達到估值的里程碑,這對于整體的創新創業生態有比較高的要求。
21世紀經濟報道:中歐醫藥中心的運營模式是怎樣的?如何促成生命健康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於邱黎陽:我們的工作目標是,希望初創項目能夠在盡可能短的時間,耗費足夠少的成本,實現價值增長的核心里程碑。
我們目前引進了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及其他高校的課題組,還有一些初創企業,前期為他們提供高水平實驗室,滿足他們藥物申報前的工藝驗證和生產需求。
同時我們也在嘗試構建由科學家參與的投資機制,我們的科學委員會先評估項目的科學性,把關其研發路徑;再由投委會去衡量項目的產業前景。
這樣的好處就是能夠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匯集更多具有產業洞察力的專家,更好地去遴選和支持有潛力的項目,真正地促成“投早投小”。
21世紀經濟報道:中歐醫藥中心提到“讓企業家和科學家當鄰居”,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思路?
於邱黎陽:我們的底層邏輯是形成一個各個主體間暢通的溝通機制,打造生物醫藥研究“樓上創新,樓下創業”的模式。
我們希望能讓科研團隊走出實驗室,讓企業家走出辦公室,大家走到“產業園”中進行交流,這會讓合作路徑變得更順暢。我們還有成熟的論壇體系,大家之間能達成比較好的互動。良好的生態環境一定是由豐富的物種構成,所以我們未來也希望能讓更多的主體參與進來。
21世紀經濟報道:中歐醫藥中心由深圳先進院與羅湖共建,“政府+科研院所”的組合有什么特點?
於邱黎陽:我覺得這種合作形式是天然互補的,深圳先進院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有相對成熟的經驗,地方政府本身也有未來產業發展的需求,也能統籌相應的資源。
比如,活體生物藥的產業化路徑十分依賴臨床試驗平臺,而羅湖也聚集了深圳比較多的三甲醫院,我們目前與羅湖的多家醫院都有合作,這有助于后期的臨床對接。同時,醫院能夠提出一些明確、新穎且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基礎科研團隊可以針對這些需求,開發可轉化的解決方案。這就可以比較快地實現生物技術的產業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