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周瀟梟 北京報道 7月25日,財政部召開2025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
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約11.56萬億元,同比下降0.3%,降幅較一季度收窄0.8個百分點。其中,全國稅收收入9.29萬億元,下降1.2%;非稅收入2.27萬億元,增長3.7%。分中央和地方看,上半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86萬億元,下降2.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6.7萬億元,增長1.6%。
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13萬億元,同比增長3.4%。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1.99萬億元,增長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14萬億元,增長2.6%。
(財政部2025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發布會現場圖,21記者現場拍攝)
稅收收入連續三個月正增長
從主要稅種收入狀況來看,上半年國內增值稅3.64萬億元,增長2.8%;企業所得稅2.49萬億元,下降1.9%;國內消費稅8980億元,增長1.7%;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8729億元,下降6.1%;個人所得稅7945億元,增長8%。另外,上半年出口退稅1.27萬億元,增長11.6%。
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長5.3%,受物價低迷、出口退稅增長較快等影響,以現價計算的財政收入增幅相對較低。上半年主體稅種表現來看,個稅增勢較好,物價低迷拖累增值稅增速,企業利潤有所收窄。
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副主任唐龍生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以來,財政運行總體平穩。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9.29萬億元,同比下降1.2%。從4月份起,月度稅收收入連續3個月同比保持增長。分行業來看,上半年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行業稅收表現良好,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計算機通信設備、電氣機械器材等裝備制造業稅收收入分別增長32.2%、9.2%、6.3%,科學研究技術服務業稅收收入增長13.8%,文化體育娛樂業稅收收入增長8.6%。上半年多數地區收入保持增長,31個省份中,27個省份實現增長。
從主要支出科目來看,上半年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45萬億元,增長9.2%;教育支出2.15萬億元,增長5.9%;衛生健康支出1.1萬億元,增長4.3%;科學技術支出4790億元,增長9.1%;節能環保支出2556億元,增長5.9%;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1738億元,增長5%。
唐龍生表示,上半年財政支出力度持續加大,重點領域支出得到較好保障。同時,各級財政部門加快債券資金發行使用,列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的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超長期特別國債、中央金融機構注資特別國債資金上半年支出了2.43萬億元,帶動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增長30%。
上半年國債發行7.88萬億元
上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負增長的背景下,一般公共支出規模同比增長3.4%,在于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靠前發力,尤其是政府債券在加快發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場提問:市場對國債發行情況高度關注。我們注意到,前段時間財政部對外發布了三季度國債發行安排,能否請您介紹一下今年國債發行工作的進展情況和下一步考慮?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現場提問,圖片來源:財政部官網)
唐龍生回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表示,為保障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今年國債發行力度進一步加大。財政部全力做好國債發行工作,在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和國債承銷團支持下,上半年國債發行平穩順利。上半年共發行國債7.88萬億元,同比增加20547億元,增長35.28%,發行規模創歷史同期新高;平均發行利率1.52%,同比下降43個基點。上半年記賬式國債平均投標倍數(投標量/招標量)3.03倍,儲蓄國債銷售完成比例(售出量/計劃發行量)95.22%,均保持在較高水平,投資者認購積極踴躍。
上半年特別國債發行進展順利。唐龍生表示,上半年共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5550億元,較去年同期進度加快18個百分點。用于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5000億元中央金融機構注資特別國債,于4月下旬至6月上旬分4次如期發行完畢。
唐龍生表示,據財政部公布的三季度國債發行安排,財政部將在三季度發行一般國債46期次,超長期特別國債11期次,合計57期次,與二季度發行期次基本相當。下一步,將按計劃如期完成1.3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任務,切實保障“兩重”“兩新”項目實施。加強國債市場監測,做好與有關部門和國債承銷團的溝通協調,促進國債市場平穩運行。全面推進儲蓄國債電子渠道建設,提升群眾購債體驗。
已下達第三批“國補”資金690億元
今年上半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上半年消費加快恢復背后,在于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的支持。今年中央財政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用于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上半年已分兩批共計下達1620億元資金。受“國補”政策帶動,上半年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0.7%,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4.1%。
財政經建司副司長吳蓋在發布會上表示,今年1月和4月,財政部已分兩批累計預撥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1620億元。近期,財政部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測算確定了各地區2025年資金規模,并下達第三批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690億元,剩余資金將在10月份下達,支持各地做好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
吳蓋進一步指出,下一步,財政部將按照《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部署,加快出臺提振消費增量政策舉措,引導地方提升消費環境,優化消費供給。一方面,支持部分人口基數大、帶動作用強、發展潛力好的重點城市推廣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打造更多消費新熱點。另一方面,支持我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和部分重點消費城市,開展國際化消費城市建設,提升消費便利度和體驗感。
上半年隱債置換進度達90%
上半年我國地方債券放量發行,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隱性債務置換債券的加快發行。2024年11月,中央明確2024—2026年每年安排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支持地方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
財政部預算司一級巡視員、政府債務研究和評估中心主任李大偉在發布會上表示,2024年的2萬億元置換債券已于當年發行完畢,2025年上半年全部使用完畢;2025年的2萬億元置換債券截至6月末已發行1.8萬億元,占全年額度的90%,已使用1.44萬億元。
李大偉表示,置換政策實施效果已逐步顯現,一是減輕了當期流動性壓力。通過發行使用低息的地方政府債券優先置換利息高、期限短、風險大的隱性債務,極大降低了債務利息支出和到期債務的償還、接續壓力。二是釋放了經濟發展動能。置換政策實施后,地方需要自行化解的隱性債務規模大幅減少,釋放出大量的資金資源和時間精力,助力地方專注于兜牢“三保”底線和加快經濟建設,為地區發展注入新動能。三是推動了融資平臺改革轉型。通過加快置換融資平臺承擔的隱性債務,實現融資平臺數量大幅壓減,有效支持“實體類”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后“輕裝上陣”,助力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
“下一步,財政部將持續抓好包括置換政策在內的一系列增量化債支持政策的落實落地,充分釋放增量化債支持政策效應,為促進我國經濟行穩致遠提供有力支撐。”李大偉表示。
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增地方專項債發行規模為2.16萬億元,同比增長45%。不過,其中用于存量項目的“特殊”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為4648億元,占上半年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的22%。
2024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對外發布“專項債新政”,明確在10個省份及雄安新區開展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并對專項債投向領域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并進一步放寬了可用作項目資本金的行業。
李大偉表示,在10個省份以及雄安新區開展專項債券項目“自審自發”試點,項目由省級人民政府審核批準后,省級財政部門即可組織發行;對非“自審自發”試點地區,打通在建項目續發專項債券的“綠色通道”,賦予地方更多的靈活性和自主權,提高專項債券資金發行使用效率。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的范圍由原來17個行業擴大至22個,今年上半年,各地發行專項債券用作項目資本金1917億元,同比增長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