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黃子瀟 深圳報道
多輪降息后,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的大額存單年利率已進入“1”字頭。多家銀行下架了三年期以上大額存單,且定存利率出現長短期“倒掛”。
目前,2%以上的大額存單僅在地區性銀行、互聯網銀行中偶爾見到。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雖然一些互聯網銀行發售利率高于傳統銀行的大額存單,但這些產品往往“額度緊缺”,不僅需要預約,預約成功后仍需要短則一周、多則數月的等待時間。期間,儲戶需要將預存金額轉入活期進行排隊。這在傳統銀行中并不多見。
大額存單起存金額一般為20萬元,利率往往略高于同期限的定期存款,通常支持轉讓,但其本質仍是一般性存款,納入存款保險范疇。
記者注意到,多家互聯網銀行上線了大額存單排隊功能。
9月12日,記者查詢微眾銀行APP時,看到名為C款、D款的兩款“大額存單+”產品。其中,C款年利率3%,預估排隊時間超過1個月,目前已暫停預約;D款年利率2.1%期限一年,預估排隊時間超過7天,每日0點開售。
而在排隊期間,儲戶預存的大額存單資金(20萬元以上)會凍結至活期產品中。不過,微眾對此稍放寬,儲戶可轉入該行年利率為0.95%的7天通知存款中,利率略高于活期。
“大額存單利率較高,不可能無限開放?!蹦炽y行資產負債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要“相對地來看”,大額存單在存款產品里的利率依然偏高,而且可轉讓有靈活性,吸引力相對較大。
另一家頭部互聯網銀行——網商銀行目前2年期大額存單掛牌利率為1.6%,同時設置了高利率存單轉讓專區。該行APP顯示,儲戶可以預約購買轉讓存單,并依照利率設置條件單,但在成功買入前,設置的預約購買金額將鎖定在活期賬戶中,期間不可以被用于其他業務交易。
中信百信銀行將高息大額存單的小范圍發放限制于新戶權益中。這家由中信銀行控股的數字銀行近日發布推文稱,該行2.1%年利率(2年期)大額存單持續熱銷,本息保障,額度緊缺,但僅某社交平臺用戶通過專屬鏈接開戶可見。
微眾銀行、網商銀行APP截圖
盡管互聯網銀行的利率高于傳統銀行,但亦承受著凈息差收窄的影響,這或是其加強負債成本管控的原因。
數據顯示,民營銀行凈息差從上年末的4.11%收窄至今年6月末的3.91%,但仍高于大部分傳統銀行。
不過,記者從微眾銀行同業存單發行計劃中看到,該行凈息差從2023年末的6.04%下降至2024年6月末的5.71%。網商銀行評級報告顯示,該行凈息差從2023年末的3.34%小幅上升至2024年末的3.48%。評級報告亦指出,網商銀行凈息差上升得益于資產結構向信貸業務傾斜及負債成本的有效控制。
同時,互聯網銀行正在通過多種措施壓降負債成本。記者注意到,除前述“大額存單排隊”外,包括推動到期定存轉入銀行理財、調降定期利率、下架三年期大額存單等,均成為持續性的動作。
例如,目前微眾“大額存單+”有C款和D款,該行在線客服向記者表示,目前A款產品額度已售罄,而B款產品自2023年11月起不再提供預約轉入服務。
除上述存單外,目前微眾銀行仍提供依照掛牌利率發售、無需搶購的大額存單產品,但1年期、2年期、3年期均顯示為售罄,僅余1個月期、6個月期產品顯示為限量發售中。
此外,互聯網銀行對大額存單的管控呈現“嚴入寬出”的特點。這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銀行理財產品也在成為銀行應對大額存單到期潮、管理負債成本的“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