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韓利明
近日,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在豐富高品質服務供給方面,明確提出擴大醫療、教育等領域開放試點,放寬中高端醫療等領域市場準入,減少限制性措施,吸引更多外商投資、民營資本進入,增加優質服務供給。
事實上,自2024年9月8日商務部等三部門發布《關于在醫療領域開展擴大開放試點工作的通知》,計劃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九地設立外商獨資醫院;同年11月,國家四部門公布《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明確設立外商獨資醫院的具體條件,此后各地紛紛響應,推動區域內醫療領域的擴大開放。
例如2024年12月,天津市七部門明確職責分工推進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今年1月,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市商務委、市中醫管理局、市疾控局聯合發布《上海市深化外商獨資醫院領域擴大開放試點工作方案》,明確外商獨資醫院的試點范圍、試點數量、試點條件、管理措施、組織實施等細則。
甬興證券研報有觀點指出,《方案》細則較為明確,重在引進“優質服務”。后續隨著外資獨資醫院的成立,其能帶來國際高水平醫療資源,有望豐富國內醫療服務供給,同時有望提升國內整體醫療服務能力。
如今,我國擴大開放九地外商獨資醫院的試點工作已滿一年,在政策持續發力推動下,外商獨資醫院在國內的落地進展如何?面對我國持續增長且日趨多元的健康需求,產業鏈上下游又將迎來哪些新的增量空間?
多家外商獨資醫院落地運營
“允許外商獨資辦醫療機構”被業內視作政策層面對外資辦醫的重大突破。自該政策落地后,外資醫療集團紛紛加快在中國市場的布局步伐。
其中,新加坡鵬瑞利集團作為一家集房地產與醫療保健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司,已率先在天津、廣州實現突破。2024年12月,天津鵬瑞利醫院成為全國首家外商獨資三級綜合醫院;今年1月,廣東首家外商獨資醫院鵬瑞利醫院落戶廣州,預計2026年底投入運營。
結合鵬瑞利健康城官網及天津鵬瑞利醫院官微信息,天津鵬瑞利醫院設置500張床位,建筑面積約5萬平方米,總投資額約10億元,已于今年2月份開診,開設內科、普外科、皮膚科、腫瘤防治中心等16個科室,同時設有體檢中心和國際部,提供定制化醫療服務。
在廣州,今年9月10日,廣州白云區政府與新加坡鵬瑞利集團簽署深化合作協議,共同投資100億元開發白云國際醫養城項目。據悉,首期白云鵬瑞利國際醫院已落戶廣州白云站TOD粵勝廣場,總投資10億元,將于2026年6月全面投入運營。二期項目計劃于2028年底前建成,總開發面積約19萬平方米,打造亞太領先的生命健康持續照護社區。
同樣來自新加坡的綠葉醫療集團也在2024年12月6日與深圳市衛生健康委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計劃在深圳建設國際醫療總部和外商獨資專科醫院。2025年1月消息顯示,綠葉醫療已在前海取得外商獨資專科醫院的營業執照,選址已基本確定,將盡快推進相關建設和落地事宜。
除新入局企業外,早期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醫院也迎來“身份升級”。位于上海青浦區、2016年開業的上海德達醫院(以心血管疾病診療為特色的三級專科醫院),于2025年3月獲上海市衛健委頒發“外商獨資”醫療執業許可證,成為全國首家外商獨資心血管專科醫院。
對于外資醫院加速布局的價值,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曾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我國人群收入結構呈多層次狀態,擴大開放外商獨資醫院能夠滿足不同人群在醫療服務上的多樣化需求,尤其是新藥新技術、人文環境等方面的要求。這將賦予患者和老百姓更多選擇,不僅有利于提升整體就醫環境,還能推動醫療產業發展,助力引進先進管理理念與技術 。”
需求增長暗藏潛力
在全國九個試點省市允許設立外商獨資醫院,既契合醫療服務升級需求,也為提升醫療管理水平、擴大外資投資提供了新路徑。不過,外商獨資醫療機構的落地與發展并非易事。
有行業分析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盡管外商獨資模式讓投資方在醫院運營上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并且在引入國外管理和運營理念上具有優勢,但在醫院管理方面仍需考慮多重因素。最核心的問題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人才獲取,二是如何定位、定價,并明確支付方。”
“不過就商業機會角度而言,外資醫院進入中國市場具有盈利潛力。”該分析師補充,“中國人口眾多,高凈值人群對高品質醫療服務需求強烈,老齡化趨勢也使得老年人的醫療保健需求大增。外資醫院憑借先進的管理理念、優質的護理條件以及較高水準的醫護招聘標準,與公立醫院形成差異化競爭。”
就需求端而言,《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至22.0%;65歲及以上人口數已達2.2億人,占總人口數達15.6%。
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測算,未來一段時間,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預計2025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人,占總人口數將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由此可以預見,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腫瘤等年齡相關性疾病發病率將不斷提升,相關診療需求也將持續增長。
此外,《2025中國消費者主動健康洞察報告》也有調研數據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問題,慢性病發生率和短期感染風險均處于較高水平。此外,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見慢性病的知曉率僅約為實際患病率的四分之三,意味著大量患者已處于疾病中卻不自知,潛在醫療需求亟待滿足。
從供給端上看,市場競爭格局也為外資醫院提供了發展空間。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末全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09.2萬個,其中醫院3.9萬個,在醫院中有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2.7萬個。央視網信息顯示,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服務體系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提升。
而如何在激烈競爭中找到生存定位,成為包括外商獨資醫院在內的私立醫院的核心課題。上述分析師指出,傳統優勢聚焦“差異化服務”,即提供公立醫院難以覆蓋的服務,如更優質的就醫環境、更精準的專科人才配置;新優勢則需依托“創新藥械”,隨著新技術、新藥上市加速,高端醫療機構還需加強與商業保險的合作,完善支付體系。
這一思路也得到企業實踐的印證。舉例看,海吉亞醫療在2025年中期報告中直言,將強化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旗下醫院的綜合診療技術水平,提升旗下醫院核心競爭力;滿足患者多樣化的就醫需求,進一步推進與商業保險公司的集團戰略合作,逐步完善醫保與商保結合的醫療支付體系;積極擁抱新技術新項目,構建AI輔助下的智慧醫療體系,改善患者就醫體驗,提高本集團整體運營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大眾主動健康需求的增長與多元化,也為大健康產業鏈上下游帶來更多機遇。例如在9月17日下午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收入分配和消費司司長吳越濤指出,在銀發消費領域,推動出臺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政策措施,培育智慧健康養老、老年用品制造、抗衰老、適老化改造等一批市場前景明確的潛力產業。
赫力昂副總裁、企業事務部負責人傅悅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大健康產業正呈現顯著的融合趨勢,打通上下游構建完整生態圈后,將涌現更多適配消費者需求的商業模式,這些模式需結合不同年齡段、個性化、高質量及差異化的生存條件。”
不過,傅悅也提及面臨的挑戰,“在 AI、高科技浪潮下,企業如何運用技術實現自動化、駕馭AI以滿足科技化需求,同時參與推動相關法律法規、規范與標準的完善,是巨大考驗。但無論如何,企業需以消費者為核心,做正確且負責任的事,將每一項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