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洪曉文 實習生蘇磊 南寧報道
能打太極、跳街舞、敲架子鼓,也能做巡防安檢……中國制造的機器人正在不斷刷新我們對智能生活未來的想象,也正在成為中國出海的新的拳頭產品。
9月17日,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簡稱“東博會”)在廣西南寧開幕。今年東博會首次開設人工智能專館,推出國內首個會展智能體、中國和東盟國家的硬核AI產品首發、首次舉辦中國—東盟人工智能部長論壇,發布面向東盟的AI獨角獸企業榜單……這些所有的“AI+”都在指向一個新風向:那就是,AI及其技術所驅動的機器人,正在成為國內外買家眼中最潮流的“國貨”之一。
人工智能館也成為了本次展會最受矚目的展區。當前沿技術、產品和典型場景被放到同一個“貨架”上,采購商們買單的就不僅是某個技術或某款產品,而很可能是整個生態。館內聚集了宇樹科技、智元機器人等新晉“頂流”產品,以及包括華為、阿里云、奇安信和科大訊飛等近200家人工智能頭部企業和初創團隊的AI大模型。
許多AI和機器人企業都拿出了自家的“絕活”,秀出“十八般武藝”吸引國際買家。其中既有公眾已然十分熟悉的煮咖啡、打太極、秀拳擊、敲架子鼓等經典花活,更有一系列工業“干將”。例如,全球首款防爆人形機器人“天魁1號”;全球首個機器人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滅火救援真煙真火訓練評價系統及隧道救援專家大模型、全國首創的協作焊接機器人系統等。
為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現場親身試驗了一把機器人的載重效果和作業能力:坐著工業級機器狗“巡館”。這臺最大承重120公斤的機器狗步伐穩健、腳步靈活、進退自如,引得眾多參展人士在展臺前駐足,儼然已是展會開幕第一天最“吸睛”的明星之一。
參展或許是這些機器人們“走出去”的第一步。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這些機器人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東盟國家的生產生活場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