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楊期鑫
如何成為一座受年輕人歡迎的城市?這是很多城市都提出過的問題——用美食吸引人、留住人可能是一種解法。
在上一篇,我們通過黑珍珠和米其林榜單對不同城市的美食競爭力進行分析,這一篇中,我們從“年輕人”的維度去探尋美食與城市之間更深層的紐帶關系。
當前,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強調人才的聚集度。但“世代更替”帶來了城市招引人才的新挑戰——出生于2000年前后的Z世代,已逐漸從職場新人向職場中堅力量轉變。在互聯網陪伴下成長的這一世代,他們的就業觀、消費觀與前幾個世代都有明顯差別——行為受感性驅動大于受理性驅動,拒絕被傳統觀念定義、強調自我情緒價值滿足。
一座城市要想受到以Z世代為代表的年輕人的歡迎,除了依靠產業發展提供更豐富的就業機會外,城市“軟實力”同樣關鍵,而美食所具備的社交屬性、情緒價值屬性、文化屬性,將成為其中重要的一環。
將城市打造為平價美食的天堂
在過去的研究中,我們提出城市的星巴克咖啡店數量代表了其商業活力,但“上班哪有咖啡苦”的調侃,卻表達了咖啡作為“牛馬”續命水的情緒定位。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用一頓美味的晚餐來作為職場與生活的分界線,能讓Z世代看到城市的溫柔一面。
在米其林榜單中,星級餐廳的數量代表了一座城市高端美食的聚集能力。而1955年推出的米其林必登榜,則致力于尋找那種“平價又美味”的餐廳,已成為大眾食客探索地道風味、體驗城市煙火氣的權威指南。
這正符合Z世代人才的“精致消費觀”,尋求通過更實惠的價格獲得更高的情緒價值。
截至2025年8月,國內共有11個城市進入米其林榜單,其中共228家餐廳入選米其林必比登榜。其中,廣州、上海、杭州及廈門(并列)必比登推介入選餐廳數量位列前三,數量分別為45家、30家、26家。
廣州作為國際知名的美食之都,不僅高端餐飲實力突出——擁有21家米其林星級餐廳和20家黑珍珠鉆石餐廳,還在高性價比的美食小店領域表現優異。其必比登推介餐廳涵蓋粵菜、潮汕菜、粥粉面、川菜、東南亞菜、素食等多種類型,顯示出豐富多元的飲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45家入選餐廳中,有34家人均消費不超過100元,成為廣州眾多的“平價又美味”的餐廳代表。
而曾一度被網絡調侃為“美食荒漠”的杭州,如今憑借政策助力實現逆襲,入選米其林必比登的餐廳數量已躋身全國前列,成功打破外界刻板印象。從菜系分布來看,杭州上榜餐廳主打浙江菜、面食、點心和素食等品類,充分展現了其扎根于江南風土的本幫飲食文化,體現出杭州美食雅致而貼近日常的生活氣息。
此外,南京作為米其林官方多次稱贊的美食之都,"鴨都"之名遠揚,鹽水鴨、烤鴨、鴨血粉絲湯等鴨饌堪稱城市名片,從入選米其林必比登的16家餐廳上看,其中主要為小吃、淮揚菜、江浙菜、面館等,價格從最高人均164元到最低13元,鮮明展現出南京美食體驗的多元與包容。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僅針對必登榜進行分析,若進一步擴大范圍到入選餐廳,則城市“平價又美味”的餐廳數量將進一步增加。
另一方面,盡管杭州與南京在必比登餐廳數量上表現優異,但與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相比,菜系豐富度仍有提升空間。目前入選餐廳仍以本地菜系為主,缺乏外地菜系的融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響其對多元文化背景人才的吸引力。未來如能進一步引入和推廣更多樣化的餐飲類型,將有助于增強其美食文化的包容性和影響力。
老字號餐飲,亟待煥新發展
代表城市美食文化的老字號餐飲品牌,也是彰顯城市魅力,吸引和留住Z世代人才的重要元素。
2025年4月,21世紀經濟研究院聯合仲量聯行共同發布的《時尚消費力洞察報告2025——潮流新時,消費新世》指出,“非遺”傳承、國潮等蘊含文化自信元素的消費內容,已成為Z世代的消費新選擇。
對此,我們通過商務部數據對1450家中華老字號進行了詳細梳理。截止2025年8月,屬于餐飲老字號品牌(包括正餐服務、部分食品制造及部分旅游飯店)共有216家。
在餐飲老字號城市分布上,北京擁有最多的餐飲老字號品牌,數量高達34個;上海緊隨其后,擁有32個餐飲老字號,此外,西安、成都、廣州分別擁有15家、9家、8家。
但從實際情況上看,當前老字號煥新仍存在一定挑戰。數據顯示,在216家餐飲類中華老字號中,以現代商業集團方式“抱團”發展的老字號不多,已股份制改革或已上市的老字號則更為稀缺。從入選米其林和黑珍珠榜單的老字號看,部分城市的入榜數量已有明顯下降趨勢。
上海的米其林榜單中,包含老正興、德興館等中華老字號,陳麻婆豆腐入選成都米其林榜單,天津的耳朵眼則入選了黑珍珠指南。另一方面,2020年發布的首份北京米其林榜單中,包括萃華樓、全聚德、同春園、功德林、柳泉居老字號餐廳,而在此后幾年發布的榜單中,這些老字號餐廳數量已逐漸減少。
不過,從近幾年各個城市發布的促進城市消費業發展的政策看,推動老字號餐飲的煥新發展已成為重點。
《上海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提出,重振老字號品牌,深化老字號“一品一策一方案”,支持發布“國潮新品”;《廣州市商務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及,要振興廣州老字號、培育新品牌,創新發展“老字號”品牌;《推動北京餐飲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國際美食之都行動方案》則鼓勵餐飲老字號升級產品形象、研發國潮新品、擦亮金字招牌,實現時代潮流氣息與傳統飲食文化風貌的深度融合。
總體來看,各地政策都在努力為老字號營造一個利于保護傳承、鼓勵創新發展的環境。政策的著力點正從“輸血”保護更多轉向幫助老字號提升“造血”能力,推動其積極融入現代市場環境,這也給老字號的煥新及提升對吸引Z世代人才的吸引力帶來更大的可能。
從一飯封神到一飯得人心
我們認為,美食對于Z世代而言,具備三方面的屬性。
一是美食具備社交屬性。與互聯網相伴成長的Z世代,也是“打卡一代”,美食作為社交媒體(小紅書、抖音)的核心內容,通過傳播與分享城市美食,可以拉近Z世代與城市距離。
二是美食具備情緒價值屬性。Z世代可以通過在平價美食餐廳的消費,用低支出獲得高情緒價值。與高房價和職場壓力相比,城市可通過平價美食傳遞包容性,降低生活焦慮。
三是美食具備文化屬性。美食承載著地方的傳統文化,通過美食這一媒介,Z世代可以更快速的了解一座城市,并增強對一座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要注意的是,打造一座受Z世代歡迎的城市,不僅目前已經被納入黑珍珠和米其林榜單的地區有機會,也將利于更多的城市依靠美食找出新的“競爭力”——但不是簡單的餐廳數量堆砌,而是關于餐廳的味道與豐富度的競賽。
畢竟,吃飯是一件小事,也可能成為左右城市未來發展的大事。
綜合來看,廣州、上海和北京,在美食方面具備了吸引對全球年輕人才的吸引能力;杭州、廈門、成都、蘇州、福州等地,則有望依靠平價美食的豐富程度,進一步放大城市的生活幸福度。
如果工作提供了Z世代接觸社會的機會,美食則安撫著年輕人的內心。綜藝節目希望“一飯封神”,城市通過發展多元化、富有城市文化傳承的美食產業,或能實現“一飯得人心”。